【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今天的“高质量发展大家谈”栏目,一起来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炳论、院长陈洪波谈立足行业实际需求,坚持电子信息特色,推动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高质量发展——
立足行业实际需求 坚持电子信息特色
推动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李炳论
院长陈洪波
当前,全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文明仍然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两个民生问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西是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其中大健康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DeepSeek的问世,人工智能进入了新时代,这为学院两个学科的纵深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学院将以“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走“电子信息+生命/环境”的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握学院高质量发展方向
学院党委将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凝心聚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建强组织堡垒,引领学院发展新方向。总结汲取标杆院系建设经验,强化样板引领,以2个教工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依托专业特色,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发挥党建思政、教书育人、科研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优势,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员”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主题党日、党员示范岗、榜样引领、志愿服务等丰富多样的党员活动,将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思政认同度,推动学院发展取得新成效。搭建党建联盟矩阵,打造资源共享新生态。把准服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抢抓人工智能时代机遇,推动政、校、企深度合作,以基层党组织“1+N”联合共建突破发展壁垒,联合实施“组织共建、理论共学、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机制,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形成跨领域、多元化的育人合力。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培育融合的创业团队,把学科优势、技术、人才、项目资源与社会投资和市场要素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为师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展壮大。创新融合模式,探索“教育链—人才链—智能链”的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取得新突破。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新高度。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长效化,把改进作风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任务,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带头转变作风,形成“头雁效应”。紧抓关键环节,深化党政同心、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一线作风,涵养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务实作风,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立足行业需求,明确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纵深发展,行业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医学电子仪器行业,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慢性病负担加剧的双重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催生医学电子仪器行业三大核心需求:通过技术普惠突破基层医疗资源瓶颈、依托精准医疗实现疾病全周期管理、构建生态协同推动产业链创新融合。人工智能将推动医疗器械从单一功能设备向智能诊疗系统跃迁,如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实时决策的智能诊断设备,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康复装备、具备术中实时决策与自适应操作能力的手术机器人等。在智慧环保行业,人工智能将驱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的智能化环境监测体系重构、从“经验驱动”到“算法驱动”的污染治理优化、从“人力密集型”向“AI密集型”的智能装环保备与运维、从“信息孤岛”到“智能中枢”的环保数据治理和系统集成转型等。
学院人才培养将紧扣医学电子仪器和智慧环保行业的发展趋势,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革新技术需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将紧紧围绕医学电子仪器的技术需求,形成了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即医学传感材料与生物检测技术、生物医学电子仪器技术、医学信息处理与医学人工智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结合当前的技术需求,设定智慧环境监测技术与系统、环境功能材料智能设计、污水处理与智能控制、污染物生态风险阻控与资源化技术四个方向,具有鲜明的电子信息特色。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重点培养在生物医学仪器、医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等岗位的工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环境工程专业重点培养在环境保护相关领域从事环保设施运营、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与智能控制、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的创新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三、突出能力导向,强化学院高质量发展核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作。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举措。学院将重点打造“基础技能—工程素养—产业认知—创新实践”四维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逐步提升学生解决医学电子仪器和智慧环保领域的产业技术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
在基础技能维度,依托新生项目式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医学电子仪器设计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课程实验培养学生仪器操作与数据获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学生解决医学电子和智慧环保领域技术问题的基础技能。重构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突出技术实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实验教学的挑战度、高阶性和创新性。
在工程素养维度,依托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环境电子课程设计等专业大型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系统集成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工程能力以及安全规范意识、成本控制能力等工程素养。积极参与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举办的卓越工程师暑期训练营活动,并谋划学校医学电子仪器和智慧环保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活动方案,切实培养契合产业需求、具备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能力的多学科融合的卓越工程师。
在产业认知维度,学院将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资源,秉持“产业需求导向、能力岗位适配”为核心理念,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切实提升学生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内,依托桂林优利特、深圳理邦、广东普门等参与共建的生物电子创新基地以及桂林品创参与共建的智慧环保创新基地,把医学电子仪器和智慧环保领域的产业问题引入学校,让学生在校内可以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在校外,充分利用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优势企业集群区、江苏宜兴智慧环保企业集群区以及桂林优利特、广西博世科等广西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资源,为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提供条件。以解决领域问题能力为基础,做好课程学分认定或替代方案,探索学生在企业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实习实践的可行性方案和企业定制班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实践维度,充分利用学院承担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以“科研反哺教学、教学驱动创新”为核心理念,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老师将科研项目拆分为多个子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探索学生在参与老师科研项目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认定为课程学分的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学科竞赛获奖的学分认定方案,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以构建电子信息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立足学院和专业的现有条件,探寻“医电仪器+智慧环保”为特色的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拟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工程需求牵引、科研项目支撑、校企相互协同”的培养模式,推进专硕和学硕的分类培养。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在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学习之后,进入企业进行课题研究。依托学科平台,通过与企业、医院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基地等,为研究生提供高阶性的科教融合实验实践环境。搭建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各类论坛、报告会、会议,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力争探索出一条行业特色型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路。
四、坚持有组织科研,夯实学院高质量发展基础
以服务国家和广西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构建“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全链条科研体系。依托广西“人体生理信息无创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慢性病代谢重塑与智能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传感及智能仪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桂林漓江生态环境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学院优势科研平台,聚焦高血压、肿瘤等广西高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健康监测与疾病管理以及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环境污染智能防治与碳中和、广西涉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领域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研究团队。完善学院科研奖励制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广西智慧医疗和智慧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以博士点建设为牵引,提升学院高质量发展水平
目前学院有2个学术型硕士点和2个专业型硕士点,承担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方向的建设任务,自主设置了智能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缺乏限制了学院人才培养的高度。学院将进一步加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建设,提升学院高质量发展水平。
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遵循“需求牵引、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原则,重点打造健康医学工程、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生物医学信息工程三个二级学科。鼓励老师积极对接广西和国家在健康监测、医学临床、疾病康复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促进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培育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形成以传感器技术为核心的学科特色。举办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学术会议,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生物医学工程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扩大学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构建有活力的学科梯队。依托国家和广西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通过学院聘岗和绩效分配方案的优化,激发老师的工作活力,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将师资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授+青年博士”的学科阶梯式团队。
六、践行OBE理念,筑牢学院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坚持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人工智能背景新形势下持续改进,找准课程体系、专业特色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关键难点,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和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与学科前沿动态,科学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持续改进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体系。首先,重构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反向设计包含人工智能素养的毕业要求。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两个专业分别开设了《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环境数据模型与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院将在工作量核定、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再次,增设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聚焦医工融合领域,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着力破解临床诊疗及健康管理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变革的匹配度。
七、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学院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
通过构建全阶段、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整合就业指导、升学助力与学术素养提升三大模块,形成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深造的系统化育人路径。
构建全程化就业服务体系,分阶段精准施策。大一开展职业测评与自我认知教育,树立职业理想;大二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对接行业需求;大三开设简历撰写、面试模拟实训课程,提升求职技巧;大四建立“一生一策”就业档案,针对考研、考公、企业就业等不同群体提供分类指导。
实施系统性考研助力工程。机制保障上,成立考研导师团,制定考研帮扶措施,对指导学生升学的教师给予奖励;资源支持上,设立专用自习室,汇编考研经验集锦,开设数学、英语强化班;心理关怀上,辅导员定期疏导压力,学院领导慰问关怀。探索“本硕连续班”试点,选拔科研潜质突出的学生,允许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与双一流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荐优秀学生参与暑期夏令营、科研实习项目,将实践育人融入学术能力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技能—创新实践”阶梯训练,强化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阶段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推行进阶式科研提升计划。大一推广“新生科研导引计划”,鼓励教师吸纳本科新生参与课题研究,激发科研兴趣;大二强化科研方法论训练,通过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大三鼓励优秀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论文写作或学术会议;大四开设SCI论文写作、考研专业课辅导等专项培训。同时,改革考核方式,增加研究性学习、综述报告等学术评价比重,打通本科生从科研认知到学术产出的全周期成长路径,系统锻造本科生学术核心竞争力,实现本科阶段科研素养的全程贯通培养。
八、结语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走“电子信息+生命/环境”的特色发展之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学院将紧扣行业需求,明确高质量发展内涵,强化能力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坚持有组织科研,夯实发展基础,并以博士点建设为牵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通过践行OBE理念,筑牢保障体系,以及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学院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服务“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