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今天的“高质量发展大家谈”栏目,一起来看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党委书记文辉、院长张敬伟、党委副书记刘堂宇谈学院高质量发展思考——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高质量发展思考
学院党委书记文辉
院长张敬伟、党委副书记刘堂宇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全体师生以三亿官方官网三亿(中国)_三亿(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为关键抓手,“理念、举措、成效”三点一线,系统谋划“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及协同机制,推动学院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一、明晰高质量发展方向
学院在陆续获批网络空间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网络与信息安全授权领域)后,学科资源、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成效等方面渐显短板。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AI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导致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上述因素驱使“重大任务牵引的学院发展模式”需优化转型,人才培养机制需升级变革,学院需进一步强化自主内涵式发展之路。“什么是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现有瓶颈和未来挑战是什么?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抓手是什么?”等问题,学院须系统思考、统筹谋划,让全院师生形成共识,共谋学院未来发展。
立足学校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定位,学院聚焦“学科建设有影响、人才培养好声誉、地方服务多贡献”宏观目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全方位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明确高质量发展任务
(一)坚持“党建、学科、科研、教学”四位一体建设,谋划好学院高质量发展顶层建设。
“党建、学科、科研、教学”不是孤立的任务,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紧密支撑关系,共同服务“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开展四位一体系统化建设,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支部建设融入学科建设、教学以及科研中,党建成果成效由业务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并通过人才培养成效彰显党建工作的有效性。若将立德树人看成是一棵树,党建是沃土,学科是根系,科研是树干,教学则是流动的“营养物质”,四位一体有机协同促成人才培养的枝繁叶茂。
(二)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探索并落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
学院人才培养基本目标是培养兼具“明是非、善学习、会思辨”和“有担当、敢突破、能创新”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以“传统专业转型升级、AI赋能教学改革”为着力点,持续探索并落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
首先,进一步确立专业建设的主体地位,提升专业建设的自主性,激发专业深度开展人才培养的活力。各专业要清晰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勤思考“体系化的育人机制怎么建?特色化的实践育人怎么做?”等并付诸实践,将“国产开源、自主可控”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好专业认证、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各类教学平台的牵引作用,从“AI人才培养、AI赋能人才培养”两个层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讲好自己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故事,让专业师生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其次,建设“有文化内涵、有价值传承”的品牌文体活动和学科赛事,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向学之风貌。首先,聚焦中学-大学衔接阶段,开展“新生计算机第一课”,将育人前置至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在线学习能力。其次,基于学科特点,持续开展“计算机、软件、安全”相关的高质量活动,着力实效,提升品牌。同时,借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高水平学科赛事,建设一流创新基地,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设发挥能量的平台。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的价值,持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同时,基于学生发展目标和学习兴趣,探索学生分类培养机制。借力产教融合赋能工程能力培养,以科教融汇赋能拔尖人才培养。其中,产教融合侧重协同,应着力探索“优化协同、合理评价”的相关路径;科教融汇应着力探索“科学牵引、个性发展”的落地举措。针对分类培养的实际需求,建设适宜的支撑制度和评价机制。
最后,同步探索蕴含学科特点且迎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生因其专业性,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须充分兼顾学科特点和分类培养所需,其直接影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构建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让人尽其才,既有利于产出多样化的高水平成果,也是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驱动力,同时能有效促进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通道建设。
(三)坚持有温度的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学院高质量发展基石。
所有的成败都要归系于人,师资队伍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根系命脉,学院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根本的发展战略,组织做好团队建设与赋能。一是引导做好以“专业领域”为单位的教学“大”团队建设。二是开展以“专业方向”为导向的学科“小”团队建设。三是规划好上述两类团队的赋能机制,提升教学“大”团队建设的自主性,基于学术资源富集型、学术成果卓越型、地方服务突出型等特点对学科“小”团队开展分类赋能。
同时要重视教师的能力培养和思维升华。面向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挑战,首先,引导我们的老师摒弃“我们有什么样的老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传统思想,转而坚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变成什么样的老师”的新理念。其次,面向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的老师必须以开放之心态,反思之精神,拥抱时代进步,服务人才培养。最后,教师要立志做教能温暖学生的好老师、指导能开悟学生的好导师。
(四)坚持创新为魂,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引擎,做好人才培养品牌建设。
有影响力的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两张名片。以“学科交叉发展谋特色、应用领域拓展谋出路”为基本策略,推行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一是要主动适应从“计算机+”到“AI+”的转变;二是基于“+安全”策略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基于学科交叉和服务领域拓展,开展跨学科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维度、贡献度和影响力。
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密码等特色领域积极谋划特色平台建设,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践行“以平台建设促科研发展,以平台建设凝学科特色”思路,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牵引,优化学科团队,深化学科内涵;以产教融合和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为抓手,聚合优势、共谋发展,强化学科领域服务特色。以前沿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全力服务好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引导做好从学术研究到成果转化与中试,再到产业应用的路径探索。
三、做好高质量发展保障
(一)做好领导本位工作,让我们的老师心中有“依靠”。
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做好学院管理队伍建设,激励大家善于担当作为,激发队伍活力。领导班子以师生为中心开展工作,书记院长肩负好“引好人”工作,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工作;相关领导以“服务好人”的理念做好科研团队和青年教师的科研支持工作;以“培养好人”的理念做好新生力量和学科骨干的成长工作;以“用好人”的理念发挥好教学基层管理队伍作用;以“带好人”的理念指导年轻学工队伍快速成长;上述工作为学院发展做好全面保障,让我们的老师能全身心地“育好人”。
(二)做好协同发展统筹谋划,让我们的老师谋事有“底气”。
统筹谋划好协同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发展之路首先是谋发展,不是分孰轻孰重,需要统筹做好学科资源整合和学科特色发展的优化协调。做好制度保障、资源支撑,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氛围,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凝心聚气,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协同工作。
一是学科协同,交叉培优,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学科特色领域,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二是科研与教学协同,鼓励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资源共享,双向转化,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三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强化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素质训练,建立“专业+素质”双维度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四是教师发展与学院发展协同,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与学院发展目标紧密绑定,建立教师贡献与学院发展的联动机制,形成“教师发展赋能学院进步、学院发展支撑教师成长”的共赢格局,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五是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积极对接企业、科研院所、校友等校外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引入校外专家参与教学科研,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充足的支撑。
(三)做好激励机制建设,让我们的老师行事有“奔头”。
秉持“尊重价值、激发潜能”原则,将教师发展与学院建设深度绑定,破除“平均主义”,优化绩效分配,建立贡献与回报相匹配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双提升,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将锚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关键内核,以凝聚全员共识为思想根基,以整合内外优质资源为支撑,探索有牵引力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支撑体系,系统推动各项工作向实际发展效能转化,全面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奋力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