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本期邀请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胡琳、院长叶德辉,谈学院立足工作室平台,打造艺术设计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立足工作室平台,打造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新模式
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胡琳、院长叶德辉
学校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确立了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当前,在数字经济浪潮与产业升级的推动下,设计行业正在从传统形态塑造向系统创新、服务设计与数字内容创作等方向转型。然而,传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脱节、实践教学组织松散、教学空间拓展不足、学生自主性激发不够等问题,难以契合以“能力产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工作室平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优化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一、已开展的工作
近年来,伴随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与跨界融合加快加速,学院各专业面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压力。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学院自2016年起全面推进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实践教学从零散化、课内化向“有组织、跨课程、融产业”转变,构建基于真实项目与商业场景的产教融合学习机制。
(一)搭建工作室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与产业需求动态对接
学院整合原有实验室与教学空间,组建了14个特色工作室,涵盖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技术等重点方向。通过工作室对接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产教融合合作。专业教师负责收集企业项目需求、竞赛课题与实习岗位,动态调整工作室教学计划,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上述举措推动学院实现了从“课堂练习”到“实战培养”的转变,项目周期覆盖2-6个月,教学组织更加系统高效。目前已建成校企合作基地37家,提供实习与项目岗位百余个。近年来,学生参与工作室项目比例近30%,部分学生通过项目成果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二)深化平台功能,构建“教学—科研—实践”共生体系
学院依托“设计创新中心”“数字媒体工坊”等平台,持续整合企业实际课题、研发项目与竞赛任务,形成“项目资源池”,并由教师带领学生以工作室为单位开展实战教学。学院依托相关平台累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12项,学生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28项,成果转化5项,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显著提升。
(三)优化教学组织,完善过程管理与弹性学习机制
学院制定《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调整课程时序、整合小学期与暑假时段,保障学生连续参与4–6个月的项目实践。对部分深度参与企业项目或竞赛的学生,开放“课程免修+线上学习”通道,允许通过智慧课堂完成理论课程,保障融合式学习不断线。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推动“课程—项目—产业”闭环建设,提升平台可持续性
针对当前企业参与深度不足、项目连续性不强等问题,学院将以区域重点设计机构、科技企业与文化创意平台为重点,构建“教学—研发—产出”循环体系。推动合作企业将“课题前置”与“订单培养”纳入合作框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能力导向与产业逻辑
在学校下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推动设计类专业参照产业学院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与能力矩阵,实现从“教学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部分通识与多元课程整合至大四上学期,利用小学期、暑假及大四上学期开展20周产教融合实践,推进实践成果与课程学分互认。
(三)完善学分认定机制,强化成果导向与能力认证
以实质等效为核心,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多元学分认定制度。将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竞赛获奖、创新创业成果、专利论文等,按程序认定为通识选修、多元教育或实践课程学分。推进“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试点,认可竞赛金奖、技术标准、孵化项目、发表成果等作为毕业考核依据。
(四)创新教师评价与激励体系,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企业践习”制度,推动专业教师每三年至少参与一期企业实践或项目合作。新入职教师首年需依托校企平台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行业实践。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完成项目阶段,实施导师全程跟踪指导。同时“引企入教”,聘任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评审与课程开发。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资源转化、课程开发等纳入评价晋升体系,激发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