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电要闻

上一篇:下一篇:
热门文章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将贯彻落实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之能 ——关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改革的企业调研

作者: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3日 12时12分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本期由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根据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改革的企业调研,谈如何将贯彻落实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之能


将贯彻落实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之能——关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改革的企业调研


在全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全体师生正在朝着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确立的“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进,一场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全面启动。为更好落实党委决议,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调研组深入桂林市企业一线,倾听改革意见和建议。

一、以企业视角,勾勒人才培养坐标

调研显示,桂电学子以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务实的作风赢得企业的广泛认可。“桂电学生动手能力与工程实现能力突出,能快速上手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这是多家企业技术负责人的共同评价。从自动化设备制造到医疗电子器械制造,从游戏软件开发到影视制作,企业普遍反映桂电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尤其在制造业等传统优势领域,桂电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团队中的可靠力量。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啄木鸟公司)、桂林市晶瑞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瑞公司)、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达公司)等企业对此感受颇深,认为这是学校长期注重实践教学结出的硕果。

企业在肯定优势的同时,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向。“桂电学生擅长‘拼模块’,但从全局视角定义和设计复杂系统的能力尚需加强,基础知识也需进一步夯实。”多位企业技术总监坦言。此外,沟通协作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能力,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这些反馈印证了学校改革的必要性。调研显示,企业认为将学校定位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符合广西赋予桂电的资源匹配和学校历史积淀,对学校正在推进的实习实践改革(2026年上半年,每个学院将至少选取一个专业的本科生,对接企业转型或产业强链中的研发痛点、难点,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全覆盖式”产教融合实习实践试点)表示高度认同与支持。他们一致认为学校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实施学生实习实践改革,精准契合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也印证了学校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适配性。

“为期半年的实践足以让学生全程参与一个小型项目开发,掌握 60%~70%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基本企业项目流程,并能缩短就业培养期,使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力,其效果是以前‘认知式’‘走马观花式’和‘碎片化’生产实习所无法比拟的。”晶瑞公司和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线电缆公司)负责人均谈到了这个观点。

正如学校在部署改革时所强调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把全体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学子们在企业的表现被高度认可,才是“高质量”最直观的体现。

二、聚焦关键问题,共谋改革路径

共识已成,路径何方。围绕如何让长周期实习实践真正落地见效,校企双方共同梳理出清晰的路径。

(一)破解“多头对接”,建立统一窗口

“学校缺乏统一对接窗口,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最大障碍”,啄木鸟公司指出。晶瑞公司建议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对接平台,实现专业对口匹配与项目需求发布功能。这一建议与学校规划不谋而合。建立统一的“窗口单位”,按区域或行业类别对接企业,将成为提升合作效率的关键。

(二)改变“浅层实习”,构建深度实践

“高校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引发学生共鸣。企业不知道学生会什么,学生不知道企业要什么。”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利特公司)负责人道出了不少企业在实践育人中的共性难题,“期望学生能嵌入真实项目,拥有明确目标和交付成果。”

“要在实习中把自己当成企业正式一员,减少返校频率,通过集中处理事务或线上参会的方式解决。”桂林怿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怿星公司)的建议直指实习连续性问题。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因学业安排频繁往返,无法沉浸到项目中,导致企业不愿投入核心资源进行培养。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能力导向培养”“学校需建立前置培训体系”“学校需统一组织岗前强化训练,聚焦行业通用规范、基础项目流程与核心职业素养,力求学生‘带能力上岗’”。多家公司均建议学生实习前由学校、学院和企业对接好要求,由企业给出实习准备知识和考核指标,让学生清楚需要哪些知识储备、达到什么实习要求。

这些建议将推动学校进一步完善优化实习改革方案,确保半年以上的深度实践真正产生价值。

(三)用好平台资源,释放融合效能

针对校内平台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目前学校四创中心运营存在断层,设备利用率有待提升,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由入驻企业派工程师入校指导实习实践。”企业建议应充分用好此类平台,强化企业的“入驻效能”,重启技术共享机制,将企业真实研发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并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定期同步企业技术需求与学校教学计划,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与此同时,企业对学校师资力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啄木鸟公司建议梳理导师研究方向并对外发布,便于企业了解技术资源。这些宝贵建议将推动学校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让“四创中心”“花江慧谷”等平台资源真正成为产教融合的“示范田”。

(四)夯实保障基石,明晰各方权责

安全与后勤保障是改革的基石和前提。企业普遍认为,“购买商业实习保险作为标准流程”是解除各方后顾之忧的有效措施。桂林力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港公司)认为,如果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以上,学校和企业需完善学生实习期间的保险、住宿、交通等保障措施,降低企业管理和安全风险。桂林市塔图影像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图公司)明确表示:“学校主导落实学生的安全、保险与纪律管理,企业则聚焦于提供真实的岗位任务。”

在制度层面,电线电缆公司建议将实习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学分认定,企业掌握2~3个学分认定权。福达公司特别提出,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课题结合,实现“学习-实践-论文”一体化,提升实习成效与学生留任率。这些创新思路,将从根本上提升实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从机制重构到保障完善,从教学过程到支撑体系,桂林企业用最接地气的语言,为实习实践改革描绘出愈发清晰的施工图。这些源自生产一线的真知灼见,正成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宝贵财富。

三、汇聚校企资源,共绘育人新篇

蓝图绘就,关键在落实,核心在行动。面对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为了将“半年实习”这项关键举措落到实处,学校与企业正以积极的姿态相向而行,携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体系,将共识转化为务实举措,将期待落实为实际行动,共同开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崭新篇章。

(一)学校系统布局,夯实改革基础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作为根本质量标准,全面推进系统性改革。在育人模式上,学校推动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练兵”的转型,明确要求各学院于2026年上半年至少选取一个专业的一个年级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全覆盖式”产教融合实习实践试点,对接企业“三化”转型与“三链”发展中的真实课题,提升学生“实战”意愿和能力。在评价机制上,学校突破传统指标,大幅提升“三类成果”(即服务人才培养、助力单项冠军、提升学科影响力的实效成果)在教师职称晋升与绩效分配中的权重,强化以育人实效和社会声誉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校企合作评价等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在教学创新上,学校积极打造“科教融汇型项目制教学”的桂电方案,推动学生在长周期、高水平项目中学习与实践,并通过优化生师比配置,切实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问题。在治理体系中,坚持深化内部治理改革提升办学活力,职能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监督职能,学院要聚焦人才培养核心主业,用好办学自主权以及学校鼓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有关政策,充分释放办学活力,协同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坚实支撑体系。

(二)企业倾力投入,展现合作诚意

面对学校的改革决心,企业展现出高度的合作热情与务实的投入姿态。在岗位供给上,多家企业已明确释放稳定岗位资源,如福达公司规划提供15~20个技术辅助类岗位,并愿意为实习生安排轮岗体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配的岗位;怿星公司表示“一年可接纳20~30个实习生到岗实习”。在培养模式上,企业承诺进行“实战化”培养:优利特公司表示可将学生嵌入真实研发项目;怿星公司通过“新生训练营”提供模拟环境,由企业导师带领开展项目合作,促进实习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提升能力;力港公司承诺根据学生兴趣能力精准匹配岗位;电线电缆公司、福达公司等均明确表示将实施“企业导师制”与跨部门轮岗。在资源支持上,企业主动分担,优利特公司可提供约30个床位;福达公司可提供食宿;塔图公司愿意开放典型项目流程,共同开发实际教学案例。此外,在实习待遇方面,企业普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实习待遇,切实增强实习岗位的吸引力与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师生协同共进,推动改革落地

在学校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倾力投入支持的基础上,改革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当前,产教融合的桥梁已经架设,实战练兵的舞台已经铺就,更需要师生协同共进,将改革蓝图转化为育人实效。

教师要主动转型,争做产教融合的“引路人”。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教师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脱节”,这要求教师不能再固守象牙塔,而要勇敢迈出“第一步”,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产业和市场,将真实项目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学校已为教师创设了政策环境——将产教融合成果纳入职称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科教融汇型项目制教学”。广大教师应把握机遇,积极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协作中建立互信,将企业的真实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与教学资源,在教学相长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项目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学生要把握机遇,勇当实战练兵的“主力军”。对企业明确指出桂电学子“沟通表达能力弱、系统思维不足”等短板,半年的深度实习,正是补齐短板的重要机会。学生应珍惜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导师辅导和轮岗机会,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而要主动融入团队、敢于提问、勤于总结,在实践中锤炼技术硬实力与沟通软实力,完成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解决问题者”的蜕变。

师生要协同共进,打造教学相长的“共同体”。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紧密互动与相互成就。在企业真实场景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攻关,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毕业设计或创新课题;学生则可在项目实践中反馈真问题,反向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的优化迭代。这种“教师引领、学生实践、校企赋能”的闭环,正是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难题的关键路径。

改革蓝图已经绘就,发展路径愈发清晰。随着学校系统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资源的持续投入以及师生主体的积极践行,我们相信,这场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变革,必将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注入强劲动力,为广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前路虽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校企合作共赢、人才茁壮成长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