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本期邀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舒福灵、院长王江谈以“六个强化”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以“六个强化”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舒福灵、院长王江
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广西经济发展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析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凝聚全院师生共识,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以“六个强化”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党建引领,为高质量发展把航定向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做好学院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贯彻学院党委全程把关、全过程推进、全链条落实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各环节,按照“明确办学定位—设定发展目标—深化综合改革”的工作思路,推动学院在“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努力实现“质”的快速提升。
2.推进党建品牌建设,做特做精做实学院各项事业工作。以自治区“三全育人”改革示范院和校级“党建标杆院系”创建为契机,做到学院党委立标杆、典型支部树样板、党员骨干作先锋,推进“铸魂育人、琢料成才”党建品牌建设,持续强化师生政治认同与思想共识,把价值引领贯穿师德师风建设与学风建设全过程,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学生在求知与实践中涵养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色。
二、强化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一)本科生人才培养
1.优化专业建设,推进学生分类培养。聚焦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及关键金属材料等领域产业升级需求,围绕学科特色优势,优化专业结构,探索构建“宽口径基础专业+应用型专业+材料智能技术/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新专业”专业建设路径,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和学习兴趣,创建学生成长支持系统,分类分层次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升学率,完成“选材料、学材料、爱材料、成材料”的专业人才培养闭环。
2.推进产教融合,探索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依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级中试基地,联合广西优质企业共建先进电子信息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联动桂林、南宁、柳州、来宾等广西工业园区,构建“校-企-园”融合多层级实习实训平台。根据校企合作项目及企业技术需求筛选确定“校企合作/企业命题协同育人项目”,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23级)为试点,选拔学生进入产教融合育人项目,实现100%全覆盖并逐步推广至学院所有专业,实施全覆盖式“问题启发-教师指导-项目实践-竞赛验证”能力提升计划和为期半年以上的产教融合深度实习实训,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3.推进科教融汇,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实施“科教协同育人项目制教学”,系统梳理学院在研纵向科研项目,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项目需求提出科教协同育人项目,选拔本科生进入项目组参与研究,项目研究周期为2~3年,探索实施学科竞赛、技术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替换相关课程学分机制,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研究生人才培养
1.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围绕“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定位,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优化培养方案设计,培养面向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及关键金属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
2.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修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条件,将前沿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变革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持续推动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论文、专利等研究成果,严格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保障学位授予质量。设立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加大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力度,持续举办“材梦杯”学术竞赛、研究生“双碳”创新大赛等,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合作,推动互换互访、联合培养,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
3.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完善学位授予条件,鼓励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非专题研究类学位论文形式申请学位授予。重构培养课程体系,联合企业共建“校企融合型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和最新技术标准融入教学课程。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积极聘请企业兼职导师,完善学院导师赴企业实践和轮训的常态机制,提高导师工程实践指导能力。分类建好建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依托学校南宁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实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双导师制,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培养机制,将校企合作项目全过程贯穿其中,把工学交替、驻企培养、产线考核等联合培养工作落实落细,切实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三、强化学科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1.凝练学科方向,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立足广西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聚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有色金属及关键金属材料等学科研究方向,找准特色,整合各方资源,将学科研究方向与广西新材料产业需求、优势特色资源(如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等)有机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建强学科队伍,推动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围绕学科特色方向,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培引力度,注重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建由校内学术骨干和企业技术人才等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优化学科师资队伍结构,统筹院内外资源,加大学科平台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国家级科技奖项的培育工作以及省部级科技奖项的申报工作,力争取得标志性学科建设成果。
3.做好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合格评估工作,布局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根据博士点建设要求以及指标体系,扎实推进学科特色、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平台支撑等各项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合格评估。对标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前瞻布局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等研究领域或方向;加快培育相关学科方向研究团队,积极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协同谋划建设学科平台,为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申报奠定基础。
四、强化有组织科研,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推动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创新。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需求,集中学院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先进磁电材料、新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热电转换材料与器件、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设计加工及表面改性等特色研究团队力量,开展应用基础创新研究,提升科技成果对地方新材料产业的支撑力度,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水平。按照国家对广西的要求和广西对桂电的需求,挖掘科研项目应用前景,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开展科研团队遴选支持计划,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科研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奖励申报等工作。设立项目专项计划,加大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支持培育力度,邀请校内外高水平专家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培训指导。建立学术论文专项计划,对在材料领域TOP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突出业绩奖励。设立青年教师学术能力提升专项计划,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质量,促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
3.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依托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平台,组建跨学科团队,与企业共建“AI+材料”联合实验室、“智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开展更精准高效的技术攻关。聚焦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稀土金属等行业头部企业,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企业技术需求调研,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共建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力度,积极申报广西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广西和区域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发展。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1.完善人才队伍培育机制。构建“国家级人才—学术骨干—青年博士”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发挥学院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采取结对形式,强化学术梯队建设。对照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加强教师教学科研培训,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分类发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展引才渠道,靶向培引国家级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主动联系优秀青年人才,依托学校申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实施中青年教学拜师结对、科研项目申报一对一辅导等举措,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推行教师挂职科技特派员、参与“百名博士进百企”、青年博士深入企业调研等措施,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提升应用型专业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3.推进教师聘岗和绩效分配改革。按照学校岗位聘任和绩效分配文件精神,深化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和绩效分配改革,结合教师的聘岗类型和等级,公平公正分解学院工作任务;加强聘岗任务过程考核,坚持以岗定薪,责薪一致,突出绩效分配的贡献导向、质量导向,健全“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六、强化资源统筹,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合理合规用好包干经费。将经费配置与学院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重点推进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建设、国家级人才以及重点重大科研成果培育等核心任务,加强经费使用效益和考核监督,确保包干经费合理合规使用,服务学院高质量发展。
2.先行先试实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完善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加强仪器设备维护,落实仪器设备专管协管协同制度,提高设备运行开放效率;优化服务流程,为师生提供清晰的线上测试导航,切实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服务人才培养相关环节的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群策群力筑牢安全防范底线。加强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培训,严格实施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学院危化品实验室,实行专人统一管理全院危化品,构建实验室智能化预警系统。实施三级巡查制度,对重复违规实验室实施分级惩戒,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环境。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