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官方官网三亿(中国)_三亿(中国)  学校要闻>>正文

非遗文化亲体验,文脉传承记心间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三年级2025年秋季学期研学实践活动

时间:[2025-11-07]    来源:桂电中学    点击数:10

2025年11月5日,桂电中学高三年级组织高三全体同学开展了主题为“踏东漓沃土阅尽千年耕读,怀桂电雄心铸成一代风华”的秋季研学实践活动。本次研学活动以深度体验非遗文化,感悟工匠精神,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目标。

彩调声里寻桂味

“哪嗬咿嗬嗨……”跟随着同学们脚步而来的是轻快活泼的彩调。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更是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彩调是同学们进入东漓古村的第一站,古亭前,林荫下,两位彩调演员身着彩调戏服,一唱一舞、一步一转吸引着同学们专注的目光,以轻快唱腔、灵活扇舞演绎出八桂大地人民的乐观与积极,更让人联想到聪慧机敏、勇斗权贵的刘三姐,尽显桂林地方特色。彩调演员们随机提问唱段内容与唱词含义,在热烈的互动中让同学们增强了对桂林语言文化的了解与文化自信。


榫卯嵌合固千古

告别彩调声,同学们来到了第二站,学习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榫卯。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体现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摆在同学们脚下的是一根根或凸了一块或凹了一块的木头,如何在一凸一凹之间,让拱桥无钉而固呢?这是对每位同学的考验。“首先将凹了一块的木头放在最下层……”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一根根零散的木头在同学们的协同配合下逐渐搭建成一座座拱桥,再通过敲击检查榫卯嵌合是否严密。最后,同学们踊跃走上自己搭建好的拱桥,同学们平稳的步伐、灿烂的笑容彰显着榫卯结构学习的成果与自我肯定。

以泥为质生万物

东漓古村在传统陶瓷工艺体验基础上加入了创新元素,同学们纷纷以陶泥为“箭”,掷向“靶心”,“靶心”上写有“烦恼走开”“学业进步”等字样,反映着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或是以陶泥为滚球,蓄力一挥,将“滚球”滚出,撞击远处的陶瓷瓶,陶瓷瓶全倒即为获胜;又或是将瓷泥捏制成碗,摔至地面发出响声即为成功,这极大考验同学们的耐心与捏泥的手法。

扎染布艺冶性情

走进扎染坊,手之所触是布匹上排列有序的纹理,眼之所遇是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布艺品,这些都让走进扎染坊的同学们赞叹不已。同学们在扎染师的指导下,通过“穿针引线”“植物颜色辨别”等互动小游戏体验着一针一线构建万千世界、自然可化万物的奇妙感觉,自然与人文的碰撞在此刻具象化。走出扎染坊,同学们正排队将一匹匹染好色的布料卷成团,投掷过束之高处的竹竿,寓意“布布高升”。


千锤百炼出佳肴

走过斑斓颜色,来到了糍粑、茶籽油的制作场地。待师傅们将糯米放置在石臼里后,同学们撸起袖子,两两合作喊着一二一的口号提起木槌精准往石臼里捶,直至将糯米捶打成泥状;隔壁榨油坊更是热火朝天,五六个人以油棰为中心分两排站定,按照老师傅的指导合力将油棰拉至两三米开外,一起喊号子,同时放手,油棰精准打在木楔上,茶油便从缝隙中汩汩流出。

烟火升腾新气象

研学活动以一场烧烤完美收官,同学们各自分工,洗菜、生火、烤肉,现场有序而热烈地进行。肉的鲜美、蔬菜的清新在炭火的炙烤下在空气里“绽放”,与丹桂的馥郁芳香一起欢送这个秋天。

流传千年的非遗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历代传承的同时不断更新,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次研学让非遗文化从课本走近了高三年级同学的身边,更走进了心间,像草木落地,根深叶茂;就一直奔跑在梦想道路上的高三年级同学而言,是一次散步、一次充电,为逐梦远航蓄力,为2026高考金榜题名储能。

 



供稿:张芃莹

审核:高三年级组


上一篇:下一篇:

关闭窗口